坪洲中元建醮
舉行日期為每年農曆七月十二至十五日,共4日
坪洲天后廟對出空地,碼頭一下船右轉就走沒幾步就會看到有很多人聚集,天后廟旁邊就是大士王
坪洲中元建醮的大士王是我去過很多盂蘭勝會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個,除了是難得的坪洲紮作還要是全手繪,網上從未有過他的詳細介紹,看完了這個大士王和紮作社的介紹,相信你會對坪洲中元建醮有更不一樣的看法
中元建醮的靈魂人物
大士王紮作師傅
坪洲中元建醮很多人都會集中在不同的儀式上,例如走龍船、擁嘢等,但在我心目中一個很重要的元素 – 人,我去完中元建醮之後的感想就是,有一個很大的credit是很值得給一個掌聲,他那個人就是坪洲大士王紮作社的負責人(紮大士王的那位),他很低調不想我提到他名字,所以此文我會用《負責人》來形容這位跟我應該差不多大的年青人(目測大概只有30多上下),這位負責人更是中元建醮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搞手
雖然他不是鄉紳主席,但我認為,如果沒有他,現在大家看到的中元建醮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負責人從小就跟隨中元建醮,對於各種細節、流程、傳統、習俗和儀式都非常熟悉,很多人都會討論老店手藝的傳承,但其實賀誕習俗和儀式都需要傳承,而坪洲中元建醮在我眼中已經傳承得很不錯,這句話不止是我說,是另一位活動搞手元老也這樣說,他說負責人很有心又做得好
在活動現場,人們經常可以看到他在各處指揮,沿途不斷聽到有人呼喚負責人的名字,他在這個活動中可以說是一個名人級別的存在,去到那都聽到他的名字,我有幸可以認識到他是一種難得的緣份,我們如何認識其實也很值得分享,因為可以側面看到這個負責人是對坪洲和傳統是多麼的重視,但我想將目光放在主角 – 大士王的身上先
多數大陸製造
越來越少香港紮作的大士王
先給大家一個概念:香港各區在農曆七月有都有很多場不同的盂蘭勝會,至少有60多個,但現在香港卻越來越多的大士王是在大陸製作,甚至有些大士台已經不再放大士王,而是用一幅畫來替代,還可以看到香港本土紮作的大士王絕對是鳳毛麟角
經費的縮減
有些盂蘭不擺大士王了
我不會說這個傳統已經快要消失,但你當你明白到手紮大士的時間成本和工匠成本,越來越多盂蘭勝會的搞手選擇較便宜的替代方案也是無可口非的,盂蘭勝會一般都只有幾天,盂蘭勝會完結時都會把大士燒了,不像醒扎獅麒麟可以用很多年,我這樣說目的只想帶出現在如果還能看到本土製作的大士王,而且大部份都是手繪的版本,是值得多一份尊敬香港還有這種堅持著這傳統的人 (上圖左側的大士台沒有紮作大士王)
一個大概兩三層樓高,約十幾米高的紙紮公仔,實際上很少人能夠全人手製作,製作成本很高,不用機器或電腦輔助的話真的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考慮到所需的時間、人力和物力,製作一個大士王確實非常不容易。現在很多地方都開始使用電腦打印然後再組裝,但坪洲的大士王除了是手紮而且大部份更是手工繪製,這一點使它更加獨特和珍貴 (上圖只用大士王畫像作代替)
中元建醮的主角
大士王
在中元建醮四天的活動中,雖然起醮、走龍船和唱歌等儀式最受歡迎,但我認為大士王才是最引人注目的主角,我從早上到晚上都拍攝了這個大士在不同時段的形態。這確實是一件值得反覆欣賞的藝術品,沒錯,我是我是會用藝術品來形容坪洲這個大士王,往下看下去就會看到他非常精細
大士王腳下轉三圈的習俗習
他並不可怕
蠻多人會覺得大士王有點偏鬼神有關,通常都不太會靠近去細看,但其實真的不用怕,我看到有坪洲街坊帶著孩子在大士王腳下順時針繞行三圈,祈求孩子快高長大,這種習俗體現了我們應該放下成見,大士王其實是觀音的化身,我們應該好好去欣賞甚至參與在這種香港傳統文化之中
非常難得
全都是手繪出來
在我還未被負責人告知是手繪的時候,我從遠處去看我所看到很多細節都是對稱,就錯覺以是電腦打印出來,但負責人跟我說完了我再走近去細看,才發現很多部分都有手繪的筆觸,我立刻驚呆了
製作需時兩個多月
製作這個大士王需要兩個多月的時間,前六七週主要是準備材料和繪製圖樣,這部份主要只有負責人一個人埋頭苦幹去做,要知道他白天還要上班,晚上回來坪洲後就一直做到凌晨三四點,在最後一週,他的叔父輩會一齊合力去組裝這個巨大的紮作品,聽他的分享已感受到他雖然非常辛苦,但他也很享受這個過程,每年做好這個大士王就像他又為中元建醮交出了一份滿意的作品
坪洲大士王的
歷史和傳承
這個大士王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在很久很久以前,最初是由一位從大陸一名著名紙紮師傅因為打仗而流落坪洲,後來傳授給了現在負責人的父親。現在負責人和他的叔父輩團隊共同完成大士王的製作,背後也是一個家庭的故事
這項技藝是通過一代代的傳承保存下來的,他從小就跟隨父親學習紮作,看著他的作品我的直覺他是有正規的設計或藝術背景,但他竟然說完全沒有!!! 你是想像不到大士王上的圖案是由一個無設計和藝術背景的人所做出來,這更令我驚訝他從小到大都在坪洲這個工作室所浸淫了多久才可以培訓出這等精湛的手工技藝
有趣的是這種傳承不是通過正式的拜師學藝,而是從小浸淫在幾十年的坪洲中元建醮和其他傳統賀誕裡所培養出來。在我看來,他不僅是一個匠人,更是一位藝術家。他對每個細節的執著,努力保留昔日盂蘭勝會和坪洲中元建醮最原汁原味的紮作風格
石模鑄造
仔細觀察它的細節,大士王臉上、手和腳的褐色部分,質感與一般紙紮品不同。原來這些部分是用石模澆鑄而成的,我有幸親眼看到那個石模,確實令我驚嘆,這種製作方法使得大士王比普通紙紮品更加立體、堅實,當然相比起來也更耗時和心力,雖然它本質上是紙紮公仔,但與一般紙紮品有明顯區別,只要有看過其他的大士王,相信你會更懂得如何去欣賞坪洲的這個
不對外開放的
坪洲大士王紮作社
大士王的製作就是在這間有過百年歷史的清朝祖屋內進行,這個工作室本身就充滿歷史感,一般不對外開放,真的十分有幸可以進去參觀了一下,由於尊重負責人的意願所以我沒拍照給到大家分享,但可以口說分享裡面一些工具和草圖還有一些之前的紮作作品都很有歷史價值,絕對可以放在歷史資料館或博物館的等級,這些都令我更感受到這個大士王的不一樣,我覺得只要你對設計工藝甚至是紮作感興趣的話,你來到這裡一定會大開眼界
麒麟紮作
這個工作環境也增添了製作過程的神秘感,製作者對自己的麒麟紙紮作品特別自豪,在紙紮藝術中,不僅要注重外形,骨架的結構也非常重要,他們會故意將麒麟做得較為兇惡,因為這些神獸紙紮品的目的是用來驅趕鬼神,太善良的形態就失卻了最初的原意
很坪洲的一件事
只為坪洲做紮作
我也知道我不停盛讚這個大士王(由衷的欣賞),但我並非為這間紮作社賣廣告,其實他們超有個性不接單,所以也不會有什麼利益存在,以前他們還會為長洲和其他地區的海陸豐人製作紙紮品,但現在他們只專注於坪洲的工作,即使只是為太平中元建醮這個為期四天的活動做紮作,也已經花掉兩個月,除此之外,他還要製作麒麟等其他作品
不接受訪問
本來我也想公開他的名字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這個這麼有心傳承香港手藝的香港人,但他多次婉拒了我XD 他也跟我說他不想接受訪問,以上我寫的內容也是我去了上年金花誕、中元建醮和禡行鄉這三次跟他的交流所得到的紀錄和我個人的感想,而非一個正規的訪問 (上圖是最後一天請大士才會看到他的背面)
化大士
只放四天就燒!?
在我眼中這是一件可以放在文化藝術館展出的藝術品,但由於傳統習俗,盂蘭節結束後必須將大士王燒掉(化大士),花了兩個多月心思和血汗做出來的作品竟然只為了四天就把他燒了,那個晚上我跟負責人一齊看著大士王被火化的場景,我當然很直覺的問他,花費這麼多心思和時間製作出來的藝術品一下子就這樣被燒掉了,是否感到可惜?他也坦承會有些感觸,但不會哭,是百感交集,畢竟這是他和家人花了兩個月時間合力完成的作品
燒完下年再紮
我佩服他不是他看破和放得低,而是他每年依舊堅持下用同樣的時間和血汗去再由零開始重新手紮手繪一個全新出來,然後同樣放四天再把他燒了,然後再下年再繼續下去
多花點時間
欣賞多一點
網上完全找不到坪洲大士王的相關介紹,有幸知道這麼多對我來說是一次非常珍貴的緣份,如果我不寫的話就更加沒人知道這個坪洲中元建醮的大士王原來背後有這麼多故事和值得知道的事,純粹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多一點香港傳統工藝,雖然是不多年青人接手,但絕不是沒有,香港還有許多未被發掘的優秀工藝人,也讓多點人知道香港不僅只有幾間老店和幾位紮作師父而已,他們都在不同社區默默地留守自己的崗位,傳承著香港的傳統文化,希望你下去到坪洲中元建醮時,看著這個大士王,會多花點時間去欣賞他多一點,而不是拍一下照打下卡就離開
常見問題
遊客第一次去香港正常也不會選擇坪洲這個比較沒什麼亮眼景點的寧靜小島,假若我是遊客的話我也會先去長洲和去西貢先,來到幾次香港之後才會考慮坪洲
坪洲是屬於一個比較本地人去,容易去距離市中心較近的離島遊,平平淡淡離開一下社區的繁華生活,平靜一下自己的身心靈,不要奢望有太多豐富的景點和美食,是一趟單純尋回自己步伐的小旅行
個人覺得蚊子不算很多,但最好是準備一下蚊怕水
上山路的時候或許會遇到一些狗,但不用怕,他們大多數性情溫,大部份都是有人養的狗,所以不用太擔心, 但如果你真的是超怕狗的話就要注意了